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快讯>正文

2023金陵淋巴肿瘤论坛丨邱录贵教授:淋巴瘤治疗的新药进展及整体策略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3/5/24 10:55:00  浏览量:5073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2023年5月20日,由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联合承办的“第21届金陵淋巴肿瘤论坛”在南京市隆重开幕,该会议齐聚了国内淋巴瘤相关领域的诸多专家大咖和学者,可谓淋巴瘤顶级学术盛宴。

编者按:2023年5月20日,由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联合承办的“第21届金陵淋巴肿瘤论坛”在南京市隆重开幕,该会议齐聚了国内淋巴瘤相关领域的诸多专家大咖和学者,可谓淋巴瘤顶级学术盛宴。在会议期间,《肿瘤瞭望》特邀采访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邱录贵教授,针对淋巴瘤治疗进展及整体策略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讲解。

01
《肿瘤瞭望》:请您谈一谈淋巴瘤治疗发展的里程碑事件和演变历程?

邱录贵教授:淋巴瘤是目前血液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瘤种,在欧美国家的发病率达到了15/10万以上,而我国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后,淋巴瘤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据国家癌症中心的登记数据显示,我国2016年淋巴瘤的发病率达到了7/10万之上,每年新增的淋巴瘤患者数量达到了10万左右,而且淋巴瘤在男性肿瘤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占到了前十位。
 
在淋巴瘤的治疗方面,先后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首先,第一个阶段为传统化疗,主要由烷化剂、蒽环类药物及生物碱等细胞毒性药物组成不同的治疗方案。对于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NHL)最具代表性的经典方案则是CHOP方案,能使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等侵袭性NHL患者的有效率达到50%~70%,其中30%~40%能实现治愈。此外,对于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患者而言,ABVD方案则是最具代表性的化疗方案。
 
其次,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CD20单抗美罗华的问世,改变了B细胞淋巴瘤治疗的模式。尽管美罗华单药应用的有效率并不理想,但其与传统的化疗方案联合的免疫化疗却取得了显著的协同作用,R-CHOP方案开始成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金标准”方案。R-CHOP等免疫化疗方案应用于多种惰性B细胞淋巴瘤,包括滤泡淋巴瘤(FL)、慢淋(CLL)及边缘区淋巴瘤(MZL)等表达CD20抗原的淋巴瘤亚型,也显著改善了此类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无病生存(EFS)及总体生存(OS),这称之为淋巴瘤治疗历程的第二阶段,即便时至今日,R-CHOP为代表的免疫化疗方案仍是B细胞淋巴瘤治疗的基石。
 
随后,进入2000年之后(尤其是2010年后),淋巴瘤治疗药物的研发开始跨入“快赛道”,标志着淋巴瘤治疗的第三阶段的到来,即小分子靶向药与免疫治疗时代。其中,以BTK信号通路为基础的激酶抑制剂(BTK抑制剂)为代表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在惰性淋巴瘤治疗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在侵袭性淋巴瘤的治疗方面,2017~2020年之后开始跨入细胞免疫治疗时代,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治疗不断涌现,主要包括了两大类:
 
①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CAR-T),其中CD19是B细胞淋巴瘤领域中第一个,也是最为主要的治疗靶点,抗CD19 CAR-T在复发/难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r/r-ALL)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DLBCL)治疗中展现出良好的疗效,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②双特异性抗体,同时靶向B细胞抗原(包括CD19、CD20及CD22)和CD3的双特异性抗体,通过募集体内T细胞来发挥肿瘤杀伤效应。目前,我们将CAR-T和双靶点抗体治疗统称为TCE(T cell engageemnt)。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淋巴瘤治疗药物还包括ADC药物(抗体药物偶联物),将针对于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的抗体与细胞毒素(例如微管蛋白抑制剂,MMAE)相连接,然后实现肿瘤杀伤作用,这也成为了当前热点的研究赛道之一。
 
综上而言,淋巴瘤的治疗先后经历了传统化疗、免疫化疗、小分子靶向药治疗及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治疗这四大阶段,随着研究的深入,淋巴瘤治疗的选择愈发丰富。
 
02
《肿瘤瞭望》:随着淋巴瘤治疗的新药不断增多,临床上如何规范应用及治疗?

邱录贵教授:正如上述所提及,淋巴瘤领域可供选择的治疗药物不断增加,如何在此背景下为病人制定合理恰当的治疗方案,这对于我们临床医生的理论水平和临床诊疗经验是一个挑战。我们应当根据淋巴瘤患者的病理类型、临床特征、分子生物学特征、精细化的分子病理分型、体能状态和社会经济状况来综合决策。
 
总体原则上,对于惰性淋巴瘤而言,小分子靶向药物的治疗作用显得愈发重要,其治疗地位和价值在不断提升,例如BTK抑制剂和PI3Kδ抑制剂等。对于侵袭性淋巴瘤而言,小分子靶向药仅在少数患者中才有效,需要根据分子病理分型来进行决策,例如对于DLBCL而言,并非所有患者均适用于BTK和PI3Kδ抑制剂治疗。此外,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治疗的适应症目前仍然是复发和(或)难治、多线治疗失败的淋巴瘤患者。
 
具体而言:①在侵袭性淋巴瘤治疗上,新药治疗目前仍无法替代已有的免疫化疗方案的地位,对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BL)以及新药进展少的T细胞淋巴瘤而言,传统化疗和免疫化疗仍是其一线治疗的基石,甚至二线治疗亦是如此。而新药治疗的选择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分子病理分型、临床特征和社会经济状况,尤其是诸如CAR-T治疗等,并非所有患者均适合接受CAR-T治疗。②对于惰性淋巴瘤而言,患者的发病年龄较大,对传统化疗或免疫化疗的耐受性相对较低,而小分子靶向药物的治疗价值正在凸显和提升,无化疗时代也正在来临和实现,但即便在此背景下,我们仍然在探索将已有的免疫化疗方案与新药联合应用,以缩短患者的治疗周期,使得无限周期终生服药的模式转变为有限周期的治疗。
 
综上而言,对于临床医生而言,在面对淋巴瘤患者时,首先应当进行精确诊断和预后分层评估,在预后分层的基础上,先给予规范化治疗,然后再结合分子病理分型、体能状态、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来制定整体的治疗策略,包括患者的一线、二线、三线及末线治疗方案等,将现有的治疗资源达到最佳效果。
 
邱录贵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淋巴瘤诊疗中心主任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卫健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国际骨髓瘤学会(IMS)委员
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专家委员会委员
《Blood Advances》杂志编委
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血液肿瘤专业委会名誉主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第六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学机构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血液学杂志》等6种核心期刊编委
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重点项目等基金项目30余项
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SCI论文160余篇;主编专著5部;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
获省部级成果一等奖2项。

版面编辑:张靖璇  责任编辑:卢宇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淋巴瘤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