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瞭望:第十二届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SIBCS)在金秋十月如约而至。本次大会聚集了国内外乳腺癌领域众多专家学者,就乳腺癌诊疗热点话题展开讨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胡夕春教授参会间感受到了大会的许多亮点内容,与《肿瘤瞭望》记者分享如下。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胡夕春教授
今年是SIBCS走过的第12个年头,本次大会从Michael Gnant解读St Gallen共识开始,一直到国内十位乳腺癌顶级专家发布《2017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结束。如往届大会那样有很多国际知名的专家学者参与讨论,介绍一些乳腺癌治疗领域的新进展,总结和讨论今年ASCO和St Gallen国际会议的专家共识。同时对乳腺癌加减法、乳房重建等热点话题结合国内实际情况进行阐述和讨论,这一届的SIBCS大会内容对每一位乳腺癌领域的临床医生来说似乎更接地气,更能解决临床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此次大会的第二个亮点则是,增加了许多临床实践内容的讨论,尤其是强调了多学科合作的模式的重要性。以往外科医生可能更强调手术切除,内科医生更重视药物治疗,放疗科医生更关心放射治疗的相关问题。而现代乳腺癌的治疗已经进入综合治疗的时代,每个患者均可以从不同的治疗手段中获益,所以需要组织多学科合作,为患者制定最佳的、最切实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使患者在MDT治疗模式中临床获益最大化。
大会的另外一个亮点体现在对有争议的乳腺癌临床问题进行的公开辩论。凡是尚未有定论性的话题均应该拿出来大家一起争论。临床决策到底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临床医生需要积极寻找循证学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临床决策,这对提高年轻医生规范化诊疗、促进其独立思考问题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充满思辨性的问题。比如,当乳腺癌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出现骨髓抑制、白细胞减低等药物毒副作用时,肿瘤科医生应该首先考虑化疗药物减量还是以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等药物进行支持治疗。
对于早期乳腺癌患者,是可以获得临床治愈的希望,临床医生可能更希望通过足疗程、足剂量的药物辅助治疗后,杜绝肿瘤复发转移的风险。那么在病人尚可耐受的情况下,可以通过G-CSF等药物改善患者骨髓抑制、白细胞降低等症状,并在下一周期考虑预防性给予G-CSF,避免再次发生骨髓抑制。而对于合并血液系统疾病、或者肿瘤晚期、全身状况较差的乳腺癌患者,首先考虑的是患者的生活质量,当然也可考虑在G-CSF支持下维持化疗剂量。
此外,还需考虑化疗周期与G-CSF药物剂型等问题来分析,对于单周化疗的患者,长效G-CSF的使用需要和化疗周期匹配。临床中可以采用化疗3周停1周的方法,这样两个疗程间就有14天的间隔,则可以使用长效G-CSF。因为长效G-CSF的有效作用时间约为8到10天,那么单周化疗(D1,8,15)的患者在D1至D15期间不宜使用长效G-CSF,而D15至D28期间则可以使用。
专家简介
胡夕春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和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常务副主任、上海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乳腺癌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中心审评专家、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和姑息治疗委员会常委等。
目前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rkers》、《Journal of Bone Oncology》、《中华乳腺病杂志》、《中国癌症杂志》、《临床肿瘤学杂志》和《中德临床肿瘤学杂志》编委。目前已在包括Lancet Oncol和JCO在内的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著160多篇。曾主编《肿瘤内科方案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对策》等专著,获得过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