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目前,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在急性白血病(AL)及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治疗上具有较为显著的疗效,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恶性肿瘤治疗方式之一。在刚刚结束的第59届美国血液学年会(ASH)上,CAR-T治疗相关的研究再次成为会议的热点议题之一。2017年12月22日-24日,上海市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全国CACA淋巴细胞肿瘤学组会隆重召开。本次会议上,《肿瘤瞭望》极为荣幸地采访到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的糜坚青教授,并带来了CAR-T在淋系恶性血液肿瘤中的最新进展。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糜坚青教授
《肿瘤瞭望》:第59届ASH年会刚刚结束,能否请您谈一谈CAR-T治疗在淋系恶性血液肿瘤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其安全性又如何?
糜坚青教授:在本届ASH会议上,CAR-T治疗在血液恶性肿瘤领域再次掀起了研究热潮,国内外众多医学中心均在积极开展CAR-T研究,其研究领域分别覆盖到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多发性骨髓瘤(MM)、霍奇金淋巴瘤(HL)、慢淋(CLL)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等。由于开展的研究数量较多,故而CAR-T治疗的毒副作用及安全性得到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肿瘤瞭望》:CAR-T治疗的疗效是否与其毒副作用呈正相关?哪些患者是CRS和CRES的高风险人群?
糜坚青教授: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及我们医学中心的经验来看,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与CAR-T的疗效存在明确的相关性,但并不是完全正相关。例如:部分患者的CRS程度严重,但其实际疗效却并不十分满意。反之,若CRS程度轻微,亦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此外,CAR-T细胞相关脑综合征(CRES)并不一定出现于CAR-T治疗中,2017年9月19日在Nature Reviews上发表的指南认为:当CAR-T治疗过程中出现了脑部症状,此时需要引起警惕,其CRES的发生可能与CAR-T产品相关,而颅内残留的肿瘤细胞也可能诱发CRES的发生。总之,随着CAR-T研究的不断开展,CRS和CRES相关的问题将会得到妥善的解决。
《肿瘤瞭望》:今年,MD-安德森癌症中心开发了一套系统性治疗CAR-T毒副作用的框架指南,能否请您谈一谈该指南的价值?
糜坚青教授:首先,我认为MD-安德森癌症中心开发的这套指南极具临床意义及价值。MD-安德森癌症中心综合了国际上绝大部分医学中心的CAR-T治疗的相关研究,对其CAR-T治疗中的死亡患者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了一套系统性治疗CAR-T毒副作用的指南。总之,这是一项极具临床指导价值的指南。
《肿瘤瞭望》:IL-6抑制剂及激素治疗是否会影响CAR-T治疗的疗效?
糜坚青教授:结合目前国际上相关研究以及我们中心的临床试验结果来看,IL-6抑制剂的应用并不会导致CAR-T治疗的疗效。我们中心共进行了5例多发性骨髓瘤(MM)的CAR-T治疗,5例MM患者均采用IL-6抑制剂治疗,但研究结果显示:其CAR-T治疗疗效并不受影响,其中2例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R),1例达到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另2例患者逐渐从部分缓解(PR)向VGPR转变。此外,Nature杂志上的相关研究也认为IL-6抑制剂的应用并不影响CAR-T的疗效。与此不同的是,激素治疗会较明显地抑制CAR-T细胞的功能,因此肯定会影响到CAR-T治疗的疗效。但是激素治疗在抑制CRS风暴、维持CAR-T治疗的安全性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临床医师在病人出现严重CRS或CRES的时候,根据分级评估的结果,会给予不同的剂量进行相应的治疗。
专家简介
糜坚青
瑞金医院血液科行政副主任,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9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法文班(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2005年于法国Joseph Fourier大学获博士学位。目前任上海抗癌协会理事、血液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分会常委,卫生部临床途径技术审核专家委员会评审专家等。具有连续十年海外临床工作经验,在法国先后担任进修医师、外籍住院医师、血液专科医师(5年)。2006年在陈竺、王振义及陈赛娟三位院士的邀请下,作为临床人才引进回到瑞金医院血液科及上海血液研究所工作。目前在《Leukemia》《PNAS》《Blood》等国际知名刊物发表SCI论文40余篇。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97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卫生行业科研专项子课题等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6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等多项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