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0日,由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联合承办的“第21届金陵淋巴肿瘤论坛”在南京市隆重开幕,该会议齐聚了国内淋巴瘤相关领域的诸多专家大咖和学者,可谓淋巴瘤顶级学术盛宴。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2023年5月20日,由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联合承办的“第21届金陵淋巴肿瘤论坛”在南京市隆重开幕,该会议齐聚了国内淋巴瘤相关领域的诸多专家大咖和学者,可谓淋巴瘤顶级学术盛宴。在会议期间,《肿瘤瞭望》特邀采访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邱录贵教授,针对淋巴瘤治疗进展及整体策略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讲解。
01
《肿瘤瞭望》:请您谈一谈淋巴瘤治疗发展的里程碑事件和演变历程?
邱录贵教授:淋巴瘤是目前血液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瘤种,在欧美国家的发病率达到了15/10万以上,而我国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后,淋巴瘤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据国家癌症中心的登记数据显示,我国2016年淋巴瘤的发病率达到了7/10万之上,每年新增的淋巴瘤患者数量达到了10万左右,而且淋巴瘤在男性肿瘤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占到了前十位。
在淋巴瘤的治疗方面,先后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首先,第一个阶段为传统化疗,主要由烷化剂、蒽环类药物及生物碱等细胞毒性药物组成不同的治疗方案。对于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NHL)最具代表性的经典方案则是CHOP方案,能使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等侵袭性NHL患者的有效率达到50%~70%,其中30%~40%能实现治愈。此外,对于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患者而言,ABVD方案则是最具代表性的化疗方案。
其次,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CD20单抗美罗华的问世,改变了B细胞淋巴瘤治疗的模式。尽管美罗华单药应用的有效率并不理想,但其与传统的化疗方案联合的免疫化疗却取得了显著的协同作用,R-CHOP方案开始成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金标准”方案。R-CHOP等免疫化疗方案应用于多种惰性B细胞淋巴瘤,包括滤泡淋巴瘤(FL)、慢淋(CLL)及边缘区淋巴瘤(MZL)等表达CD20抗原的淋巴瘤亚型,也显著改善了此类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无病生存(EFS)及总体生存(OS),这称之为淋巴瘤治疗历程的第二阶段,即便时至今日,R-CHOP为代表的免疫化疗方案仍是B细胞淋巴瘤治疗的基石。
随后,进入2000年之后(尤其是2010年后),淋巴瘤治疗药物的研发开始跨入“快赛道”,标志着淋巴瘤治疗的第三阶段的到来,即小分子靶向药与免疫治疗时代。其中,以BTK信号通路为基础的激酶抑制剂(BTK抑制剂)为代表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在惰性淋巴瘤治疗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在侵袭性淋巴瘤的治疗方面,2017~2020年之后开始跨入细胞免疫治疗时代,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治疗不断涌现,主要包括了两大类:
①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CAR-T),其中CD19是B细胞淋巴瘤领域中第一个,也是最为主要的治疗靶点,抗CD19 CAR-T在复发/难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r/r-ALL)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DLBCL)治疗中展现出良好的疗效,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②双特异性抗体,同时靶向B细胞抗原(包括CD19、CD20及CD22)和CD3的双特异性抗体,通过募集体内T细胞来发挥肿瘤杀伤效应。目前,我们将CAR-T和双靶点抗体治疗统称为TCE(T cell engageemnt)。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淋巴瘤治疗药物还包括ADC药物(抗体药物偶联物),将针对于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的抗体与细胞毒素(例如微管蛋白抑制剂,MMAE)相连接,然后实现肿瘤杀伤作用,这也成为了当前热点的研究赛道之一。
综上而言,淋巴瘤的治疗先后经历了传统化疗、免疫化疗、小分子靶向药治疗及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治疗这四大阶段,随着研究的深入,淋巴瘤治疗的选择愈发丰富。
02
《肿瘤瞭望》:随着淋巴瘤治疗的新药不断增多,临床上如何规范应用及治疗?
邱录贵教授:正如上述所提及,淋巴瘤领域可供选择的治疗药物不断增加,如何在此背景下为病人制定合理恰当的治疗方案,这对于我们临床医生的理论水平和临床诊疗经验是一个挑战。我们应当根据淋巴瘤患者的病理类型、临床特征、分子生物学特征、精细化的分子病理分型、体能状态和社会经济状况来综合决策。
总体原则上,对于惰性淋巴瘤而言,小分子靶向药物的治疗作用显得愈发重要,其治疗地位和价值在不断提升,例如BTK抑制剂和PI3Kδ抑制剂等。对于侵袭性淋巴瘤而言,小分子靶向药仅在少数患者中才有效,需要根据分子病理分型来进行决策,例如对于DLBCL而言,并非所有患者均适用于BTK和PI3Kδ抑制剂治疗。此外,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治疗的适应症目前仍然是复发和(或)难治、多线治疗失败的淋巴瘤患者。
具体而言:①在侵袭性淋巴瘤治疗上,新药治疗目前仍无法替代已有的免疫化疗方案的地位,对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BL)以及新药进展少的T细胞淋巴瘤而言,传统化疗和免疫化疗仍是其一线治疗的基石,甚至二线治疗亦是如此。而新药治疗的选择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分子病理分型、临床特征和社会经济状况,尤其是诸如CAR-T治疗等,并非所有患者均适合接受CAR-T治疗。②对于惰性淋巴瘤而言,患者的发病年龄较大,对传统化疗或免疫化疗的耐受性相对较低,而小分子靶向药物的治疗价值正在凸显和提升,无化疗时代也正在来临和实现,但即便在此背景下,我们仍然在探索将已有的免疫化疗方案与新药联合应用,以缩短患者的治疗周期,使得无限周期终生服药的模式转变为有限周期的治疗。
综上而言,对于临床医生而言,在面对淋巴瘤患者时,首先应当进行精确诊断和预后分层评估,在预后分层的基础上,先给予规范化治疗,然后再结合分子病理分型、体能状态、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来制定整体的治疗策略,包括患者的一线、二线、三线及末线治疗方案等,将现有的治疗资源达到最佳效果。
邱录贵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淋巴瘤诊疗中心主任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卫健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国际骨髓瘤学会(IMS)委员
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专家委员会委员
《Blood Advances》杂志编委
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血液肿瘤专业委会名誉主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第六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学机构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血液学杂志》等6种核心期刊编委
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重点项目等基金项目30余项
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SCI论文160余篇;主编专著5部;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
获省部级成果一等奖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