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DF2014]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治疗及移植进展——侯健教授访谈

作者:  侯健   日期:2014/7/10 15:03:31  浏览量:26501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第八届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论坛”于2014年5月9日-11日在广州召开。会议期间,《肿瘤瞭望》有幸邀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侯健教授,介绍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治疗及移植进展。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  侯健教授

  《肿瘤瞭望》:PET-CT在多发性骨髓瘤疗效判定有什么意义呢?

  侯健教授: PET-C是多发性骨髓瘤诊断和疗效判定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PET和CT的结合,既可通过全身CT扫描判定骨破坏程度,也可通过PET观察病变部位的代谢情况。代谢情况用SUV值表示,SUV值越高,说明代谢越活跃,肿瘤恶性程度越高。目前国际上已经有几篇文章中指出PET-CT检查对于多发性骨髓瘤疗效的判定有一定辅助作用。如果化疗后SUV值降低正常,说明患者生存时间比较长,对于预后及疗效的判断有一定意义。

  《肿瘤瞭望》:如何选择一线型多发性骨髓瘤自体移植的患者?

  侯健教授:国际和国内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治指南均有明确规定:年龄<65岁,且无严重脏器功能损坏的患者可行自体干细胞移植,并可从中获益。自体干细胞移植后缓解时间延长,生存时间延长。然而年龄并不是绝对因素,受社会因素、生理因素等影响。年龄>65岁也并不是绝对的禁忌征。美国已经在探索65~70岁患者选择自体干细胞移植疗效,但移植中预处理的药物剂量减少。

  《肿瘤瞭望》:多发性骨髓瘤自体移植复发后有无行微移植的价值,目前微移植在其治疗领域的地位如何,疗效如何?

  侯健教授:微移植是我国解放军307医院艾辉胜教授创立的新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或免疫治疗的方法,在急性白血病中已经取得显著的疗效。从理论上讲,微移植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有一定的可行性,但目前并没有大宗的数据可证实其疗效。

  《肿瘤瞭望》:在最近一年里,多发性骨髓瘤进展的最亮点是什么?

  侯健教授:①骨髓瘤强调分层治疗,也称个体化治疗,即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肿瘤不同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治疗的不同反应进行治疗。

  ②新型靶向药物不断涌现。如硼替佐米、雷那度胺,沙利度胺等药物已经在临床深入应用。还有更多的新型药物在研发中,也即将上市。如目前在我国进行的全球多中心MLN9708临床试验,如果疗效好,此药物可以批准用于临床。③国际多中心协作的趋势加强,如欧美;中国也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大批数据得到证实。将这些大宗、高质量的医学数据应用于临床后,可以使更多的患者获益。④多发性骨髓瘤追求高质量的缓解率,使微小残余病灶达到零状态。目前有多重手段检测微小残余病灶;新药、造血干细胞移植使微小残余病灶为零状态逐步成为可能,因此有部分骨髓瘤患者可能达到治愈。

版面编辑:张楠  责任编辑:吉晓蓉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多发性骨髓瘤移植来那度胺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