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正文

王长利教授:2019年非小细胞肺癌外科治疗进展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0/1/7 10:51:10  浏览量:12846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2019年天津市肺癌诊疗中心学术会议”召开。

12月21日,由天津市肺癌诊疗中心主办,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天津市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协办的“2019年天津市肺癌诊疗中心学术会议”召开。

 
王长利教授
 
《肿瘤瞭望》:作为大会主席,请您简要介绍2019年天津市肺癌诊疗中心学术会议的亮点。
 
王长利教授:本次会议和以往一样,对今年的研究进展进行年度总结。众所周知,肺癌治疗领域的进展很快,几乎每个月都有新的数据,这些数据对改变病人的治疗效果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们肺癌中心从2007年成立至今的12年里,每年都要把当年最新的数据,包括生存数据和治愈数据以及新的临床研究技术通过这个平台展示给同行们,以期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今年的肺癌进展很多,无论早期还是晚期肺癌,我们将很多内容纳入会议日程。早期肺癌领域的亮点主要是在免疫新辅助治疗方面,免疫治疗在晚期肺癌研究的基础上向前推进。我们医院参加了一项BMS全球新辅助免疫治疗临床研究项目,2018年9月入组,比国外晚了一年,但入组病例是最多的,今年7月已超额完成任务。此研究的初步数据显示,免疫新辅助治疗获得非常高的病理缓解率,超过我们的预期,相信在未来一定会给患者带来生存获益。同时我们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又牵头了一项全国多中心的免疫新辅助治疗临床研究项目,此项目在下周将召开研究者会,我们中心的学术委员会和伦理都已通过审核,前期研究获得很好的病理缓解率,我对这个项目非常有信心。
 
对于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疗,靶向治疗有很多新的进展,免疫治疗在晚期肺癌中的数据不断更新,尤其是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数据比过去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靶向治疗提高了驱动基因突变阳性患者的疗效,对于没有驱动基因突变的患者,治疗方案仍然以化疗为主,一些患者可选择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方案,近两三年,大量的免疫治疗研究数据不断变革着晚期肺癌的治疗格局。
 
《肿瘤瞭望》:在即将结束的2019年,肺癌外科治疗领域有哪些进展?
 
王长利教授:外科进展相对内科肯定是要缓慢很多,因为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外科做临床研究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所以进展较少。我今天在会议上的报告为《2019年非小细胞肺癌外科治疗进展》,介绍了美国和日本主导的两项全球大型临床研究结果,这项研究已经进行了十几年,今年只报道了安全数据,生存数据还要等几年。过去我们在给小病灶患者做手术时,特别强调要做得小一点,病人才更安全,我们心理上也是这样认为的。但这两项大型国际研究的安全数据结果显示,肺癌手术做肺叶切除和局部切除在并发症和死亡率上并无明显差异,这是对我们过去观念的挑战。虽然生存数据还要等临床结果,但初步结果已经显示手术做小并不会减少并发症,这对我们临床很有价值。
 
此外,在2019年的国际和国内会议上,外科治疗进展均会提到早期肺癌的免疫新辅助治疗,因为它是可能改变生存的研究,所以备受关注。
 
《肿瘤瞭望》:本次会议举行了肺癌诊疗一体化中心成立仪式,肺癌诊疗一体化中心建立的目的和任务有哪些?

王长利教授:天津市肺癌诊疗中心是从2007年成立的,到现在已经12周年。以往在大家的支持下,在院领导的关怀下,我们在肺癌的诊断和治疗上做了一些工作。现在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都有很好的发展,我们与时俱进也引进了人工智能,想利用人工智能在肺癌的早期诊断和网络会诊方面做一些工作。如果这项工作完成,按照国家政府的要求,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形式,组成更多的肺癌联盟,这将更有利于病人。
 
目前肺癌的早期诊断主要依靠胸部CT,这其实是远远不够的,对于相同的病灶,不同的医生进行诊断,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医生主要靠个人凭自身经验来判断结节是良性或恶性,该不该进行治疗等。我们期望有更客观的诊断,所以将人工智能引入到了肺癌的早期诊断。用人工智能进行早诊,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而且相关提供平台的公司也做了很好的前期工作,启动后将给病人带来更好的诊断和更精确的治疗。

版面编辑:洪江林  责任编辑:张彩琴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肺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