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6年6月9~12日,第21届欧洲血液协会(EHA)年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隆重召开。本刊记者在会议现场荣幸地邀请到前来参会的我国著名淋巴瘤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邱录贵教授,针对本届EHA年会上有关淋巴瘤治疗的主要亮点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jpg)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邱录贵教授访谈
《肿瘤瞭望》:欧洲套细胞淋巴瘤(MCL)工作组对目前MCL的治疗上是否可以取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说法进行了一场精彩辩论。对于这一问题,您是什么观点?
邱录贵教授:MCL是一种特殊的淋巴瘤,既往的传统治疗效果较差,5年生存率为20%~30%。目前,对于年轻的、一般状况良好的患者,标准治疗方案是以利妥昔单抗与大剂量阿糖胞苷为基础免疫化疗的诱导治疗,在缓解后进行一线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的强化巩固治疗,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提高至70%左右。对于老年、一般状况较差的患者,目前可采用免疫化疗后进行利妥昔单抗等药物的维持治疗,也可以采用一些新药进行治疗,例如Ibrutinib、硼替佐米、来那度胺以及其他一些靶向治疗药物。
随着BCR信号通路激酶抑制剂等一批新药的应用使得MCL的疗效进一步提高,有学者提出药物治疗是否可以取代ASCT。对于这一问题,目前尚缺乏有关的临床试验提供证据支持。从本届EHA年会的临床辩论情况看来,可能多数的学者倾向于对年轻的、一般状况良好、伴有一些不良预后因素的患者,仍然应该进行一线ASCT;对于年轻适合ASCT的患者,目前欧美正在进行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TRIANGLE试验),来比较采用标准方案+ASCT、标准方案
+ASCT +Ibrutinib维持治疗、以及标准方案+Ibrutinib维持治疗的效果。这一研究的结果需要到2020年揭晓,到时可以初步确定新药的维持治疗是否可以取代ASCT。
在我国,很多新药还没有上市,所以考虑是否取消HSCT还为时尚早。对于我们绝大多数的患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接受标准治疗和ASCT。
《肿瘤瞭望》:在淋巴瘤的治疗上,干细胞移植的地位如何?
邱录贵教授:目前,我们推荐一线进行ASCT的淋巴瘤包括:MCL、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高危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甚至总体生存(OS)。关于二线进行HSCT,在许多复、发难治的淋巴瘤患者具有肯定积极的意义,例如复发难治的DLBCL、PTCL、MCL、甚至一些惰性淋巴瘤等。
总之,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需要进行HSCT的患者将逐步减少,尤其是老年惰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甚至在不久的将来可望实现非化疗的完全靶向治疗, 但是仍有一部分高危侵袭性淋巴瘤特别是T细胞淋巴瘤患者需要进行HSCT。尤其是在我国,由于很多新药尚未上市及价格昂贵等原因,HSCT的地位可能更高。然而,HSCT特别是ASCT在淋巴瘤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我国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HSCT在我国还需要进一步推广,从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此,我们组织相关专家刚刚制定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的中国专家共识》,即将在《中华血液学杂志》发布。
《肿瘤瞭望》:2016年,在霍奇金淋巴瘤(HL)的治疗上取得了哪些进展?
邱录贵教授:HL在西方的发病率较中国高,约占淋巴瘤的15%~20%,常规化疗和放疗可使80%的早期HL和60%进展期HL获得治愈。目前,约20%的患者为复发/难治HL,对于这些患者采用抗-CD30单克隆抗体可获得较好的疗效。近两年,HL治疗上取得的主要进展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抗体的应用。研究表明,对于移植后复发/难治、抗-CD30单克隆抗体治疗失败的患者,PD-1抗体单药治疗的有效率达60%。
《肿瘤瞭望》:请您介绍一下近些年有关淋巴瘤的新药研究有哪些亮点?
邱录贵教授:有关淋巴瘤的新药研究,主要集中在B细胞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例如,在B细胞淋巴瘤方面,主要有BTK抑制剂(Ibrutinib)、PI3Kδ抑制剂(Idelalisib)和BCL-2 抑制剂(ABT-199),目前在欧美国家均已上市应用于临床;在多发性骨髓瘤方面,除了传统的免疫制剂和蛋白酶体剂抑分别获得更新换代之外,新研制出的抗体药物包括抗-CD38抗体(Daratumumab)、CS1单克隆抗体(Elotuzumab)治疗效果明显,均在2015年已获FDA批准上市。
鉴于目前上述这些新药在欧美已经上市,有关新药的合理使用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此外,由于新药的价格普遍昂贵,药物的经济学研究也是当前所面临的主要课题。如何使患者在获得临床疗效的基础上,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仍然存在挑战。
令人欣喜的是,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抗肿瘤药物获得了突破性进展。例如,有百济神州开发的新一代BTK抑制剂BGB311,在澳大利亚完成的I期临床试验中证实其疗效优于Ibrutinib。不久,该药将在我们中心进行I期临床试验。其它即将在我中心率先开展I期临床试验的国产新药还包括Syk激酶抑制剂、第三代免疫调节剂泊马度胺等,我相信这些药物的应用对于我国血液肿瘤患者的治疗是一个福音。
专家简介:
邱录贵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现任医院淋巴瘤诊疗中心主任,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侯任主任委员、中国淋巴瘤研究联盟副主席、中华医学会血液学会委员(白血病淋巴瘤学组副组长),主要从事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淋巴系统肿瘤的精确诊断及基于预后分层的整体治疗,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及淋巴系统肿瘤的临床和相关基础研究方面卓有建树,荣获天津市、教育部科技成果奖 5 项,在国内外重要专业杂志上发表论著 300 余篇,综述 100 余篇,其中在包括 NEJM、 Lancet Oncology、 Blood、 Leukemia、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和 Haematologica 等国际主流 SCI 杂志发表论文近 70余 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