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三阴性乳腺癌做为乳腺癌中“最毒”的一种亚型,约占所有新发乳腺癌的10%~20%。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团队以基础医学为切入点,深挖这颗“毒瘤”。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基于三阴性乳腺癌的“复旦分型”,并设计出FUTURE研究,为该类患者的精准治疗奠定了良好基础。为探索不同化疗药物间的优化组合,PATTERN研究2、CBCSG-0103等研究也先后启动,且均取得了阳性结果。自此,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精准诊疗之路初步形成。在2020 SIBCS大会上,《肿瘤瞭望》特地对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进行了深度访谈,请他为我们描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三阴性乳腺癌精准治疗的宏伟蓝图。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审批号:CN-69744
十年蓄力,TNBC蓝图初具雏形
三阴性乳腺癌即ER、PR、HER2均为阴性的一种特殊类型乳腺癌,这类乳腺癌没有特定的靶点,目前在临床治疗中仍以化疗为主。此外,这类乳腺癌的特点是早期复发风险较高,患者一旦出现复发转移,其一线、二线及后线治疗效果都非常差。因此,十年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就确定将这类乳腺癌作为研究重点。
在十余年的三阴性乳腺癌研究中,我们经历了艰难且曲折的探索历程。随着羽翼逐渐丰满,我们也走逐渐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诊疗之路。为探索不同化疗药物间的优化组合,改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PATTERN研究1、CBCSG-0102等研究先后启动。与此同时,我们还设置了一个队列进行多组学研究(FUTURE研究3),以根据临床分型,更好的指导患者进行精准治疗。
通过对465例中国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基因组学信息进行详细分析,2019年,“全球最大的三阴性乳腺癌基因图谱”由我们团队绘制而成。此外,研究团队通过对庞大的基因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不同基因特征,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复旦分型”,并据此将三阴性乳腺癌分为了4个不同的亚型:免疫调节型(IM)、腔面雄激素受体型(LAR)、基底样免疫抑制型(BLIS)、间质型(MES),而且发现每一种亚型的驱动基因靶点也是不同的。
FUTURE巨伞撑开,TNBC精准治疗框架已定
基于精准的“复旦分型”方案,我们了设置FUTURE临床试验,该研究为“伞形”研究,主要针于对经过多轮治疗后(入组患者既往中位治疗线数为3)仍然出现进展的三阴性乳腺癌,并根据“复旦分型”分为7个治疗臂,分别接受不同的方案治疗(见图1)。今年7月份,FUTURE临床试验结果在Cell Research发表。

△图1 FUTURE研究患者入组及分型
通过FUTURE研究,我们发现在特定的治疗臂中,一些治疗方案疗效显著。如在IM型中,采用抗PD-1抗体+白蛋白紫杉醇进行化疗,ORR可高达52.6%。同时,在BLIS型E臂患者中,采用抗血管生成药物,ORR也可达到26.1%。
此外,我们还发现在LAR亚型B臂患者当中,采用抗雄激素和CDK4/6抑制剂的效果不佳,所以,后续我们将根据其他的组学特征来不断完善我们的分型,弥补分析中的不足,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PATTERN研究结果出炉,含铂方案或将改变TNBC的临床实践
经过八年多的研究和随访,PATTERN研究结果公布,并于今年8月份正式发表于JAMA Oncology。PATTERN研究结果证明,在特定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加用铂类治疗可提高患者的有效率并减少复发风险。中位随访62个月,与CEF-T方案相比,PCb组5年的DFS率提高了6.2%(86.5% vs 80.3%,HR=0.65,95%CI:0.44~0.96,P=0.03)(见图2),确认了铂类在早期TNBC辅助治疗中的地位。但两组间的OS无显著差异,期待长期随访结果。同时,该研究还证明,在有gBRCA 1/2突变或者是有同源重组修复障碍的患者中,治疗效果更为显著。PATTERN研究验证了含铂化疗(PCb)方案的可行性,但要想改变临床实践,还需进行更多探索和更长时间随访。

△图2 PATTERN研究中两组患者DFS和OS
在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治疗中,我们进行尤为曲折和困难探索。目前为止,我们在“组学图谱-复旦分型-免疫组化分型-FUTURE试验”中,获得了部分成功了,我们也希望未来能在这条路上进行更多探索,使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能够获得更好的治疗。
参考文献:
1、Yu, Ke-Da et al. “Effect of Adjuvant Paclitaxel and Carboplatin on Survival in Women With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A Phase 3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oncology vol. 6,9 (2020): 1390-1396. doi:10.1001/jamaoncol.2020.2965
2、Li, Junjie et al. “Adjuvant Capecitabine With Docetaxel and Cyclophosphamide Plus Epirubicin for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CBCSG010): An Open-Label, Randomized, Multicenter, Phase III Trial.”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vol. 38,16 (2020): 1774-1784. doi:10.1200/JCO.19.02474
?3、Yi-Zhou Jiang, Yin Liu, Yi Xiao, et al. Molecular subtyping and genomic profifiling expand precision medicine in refractory metastatic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he FUTURE trial. Cell Research. 2020
专家简介

邵志敏教授
首批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乳腺癌研究所所长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外科主任兼乳腺外科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声明:仅供医疗专业人士参考)
审批号:CN-68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