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9~17日,第27届欧洲血液学年会(EHA)在奥地利维也纳隆重召开,作为一年一度的血液学盛会,本届的EHA大会可谓“精彩纷呈”,涉及的内容非常全面。基因治疗是地中海贫血领域的热点,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三医院张新华教授团队的关于“RM-001治疗重型β-地中海贫血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P1465)入选了2022年EHA大会。为此,《肿瘤瞭望》特邀张教授对该研究及地中海贫血的诊疗进行了深入解读,现整理如下,供读者参考。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2022年6月9~17日,第27届欧洲血液学年会(EHA)在奥地利维也纳隆重召开,作为一年一度的血液学盛会,本届的EHA大会可谓“精彩纷呈”,涉及的内容非常全面。基因治疗是地中海贫血领域的热点,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三医院张新华教授团队的关于“RM-001治疗重型β-地中海贫血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P1465)入选了2022年EHA大会。为此,《肿瘤瞭望》特邀张教授对该研究及地中海贫血的诊疗进行了深入解读,现整理如下,供读者参考。
肿瘤瞭望
谈一谈当前β-地中海贫血治疗的现状、存在的困局和挑战?
张新华教授:地中海贫血(地贫)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最高的单基因遗传病,我国南方是地贫高发区,根据现有的流行病学数据推测,我国有30万左右的重型及中间型地贫患者,地贫的关键问题在于贫血和无效造血,输血及应用祛铁药是当前地贫治疗的最基本手段,但由于血液资源的日益紧张,大部分地贫患者无法按要求进行输血治疗,其生活质量和生存期非常不理想。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当前唯一根治地贫的治疗手段,长期随访结果显示6岁以下患者移植后5年生存率90%以上。因此,国际地贫联盟推荐重型β-地贫患者在幼年时期、铁过载出现前进行全相合的Allo-HSCT。就7岁以上的重型β-地贫患者而言,Allo-HSCT却并没有如此良好的疗效,特别是16岁以上的患者移植后5年生存率降至略高于60%,因此,在选择Allo-HSCT时移植中心和患者都会非常慎重。数据显示,我国重型β-地贫的患者数量约有3万例,而至今已接受Allo-HSCT治疗的不足5000例,大龄重型β-地贫患者治疗面临着较大的困局和挑战,也是我们临床医生和科研单位亟待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肿瘤瞭望
您团队在EHA上的研究P1465探讨RM-001在β-地中海贫血中的疗效性及安全性,请您解读该研究?
张新华教授:β-地中海贫血的基因治疗主要包括了两大类: ①采用慢病毒转染的方式进行β-地贫的基因治疗,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②应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的方法进行基因治疗,显示出非常好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我们在本届EHA会议上的这项研究中,纳入3例重型β-地贫患者,通过CRISPR-Cas9编辑γ-基因启动子区域BCL11A蛋白结合位点(HBG1/HBG2),使之不能结合,进而重新激活γ-基因,使患者血红蛋白F提高,进而脱离输血依赖,这个靶点的重型β-地贫的基因治疗是国际上首次报告。在已完成的3例患者中,年龄最大的为18岁,治疗过程较为顺畅,短期疗效及安全性均非常好,我们期待更有说服力的临床结果。
肿瘤瞭望
谈一谈该研究对β-地中海贫血的治疗价值?
张新华教授:中国大陆目前的重型β-地贫患者约有3万,中间型地中海贫血患者数量约27万例,而有机会接受Allo-HSCT治疗的患者并不多,如果能通过诸如RM-001等基因治疗的产品治疗地贫,这对于包括中间型地贫在内的所有地贫患者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此外,基因编辑也可以用于其它疾病的基因治疗,使更多的患者获益。
张新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三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广西优生优育协会副会长
带领团队从事地贫防治研究20多年,推动了我国地贫人群防控和规范化治疗。《地中海贫血预防控制操作指南》副主编,《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编委,《中国地中海贫血诊断治疗指南》、《中国铁过载专家共识》、《儿童非输血依赖地中海贫血诊疗和管理专家共识》和《地中海贫血的临床实践指南》审定专家。参与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基金课题14项。以第1-7研究者分别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科技奖一等奖、华夏医学奖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奖二等奖、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妇幼健康奖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