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夏,相聚冰城。2023年7月7~8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和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希思科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3年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2023 China”(以下简称BOC/BOA)会议在冰城哈尔滨顺利召开。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七月盛夏,相聚冰城。2023年7月7~8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和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希思科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3年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2023 China”(以下简称BOC/BOA)会议在冰城哈尔滨顺利召开。来自全国各肿瘤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解读学科前沿进展,交流学术研究经验,研讨行业发展动向。会议期间,《肿瘤瞭望》特别邀请到血液肿瘤领域的领军人物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就本次会议的感触、会议亮点以及对中国肿瘤事业的意义进行分享。
01
《肿瘤瞭望》:CSCO在哈尔滨举办已是15年前,今年BOC/BOA会议再次回到哈尔滨,作为大会会长您有哪些感触?
马军教授:15年前,CSCO第一次超万人大会就是在哈尔滨召开,当时我担任大会主席、CSCO理事长,包括孙燕院士、吴孟超院士、王振义院士,以及廖美琳教授、管忠震教授,老中青一辈专家学者全部参加了。15年过去了,当时的万人大会现在变成了5万人大会。从那之后,CSCO大会再也没有在哈尔滨举行过,因为它的会展和酒店不允许接待这么多人。现在我们都是在厦门,今年CSCO厦门会议将超过5万人,超过今年ASCO芝加哥会议3.8~4.2万人的会场,所以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主席说CSCO一定会成为国际上一流的肿瘤临床协会,我们也是奔着这个目标在努力。
十几年过去了,这次我们回到哈尔滨召开了BOC/BOA会议,虽然规模很小只有千人参加,但是意义非凡,线上有几十万人收听,主要目标就两个字——创新,为患者!整体来说,这十几年来肿瘤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在治疗方面,新增了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精准治疗、个体化治疗,再加上过去的化疗、放疗和手术治疗,我们治疗肿瘤的方法越来越多,而且这些治疗方法都是从血液淋巴瘤开始的。60多年前ASCO成立就是以血液学为主,它是由血液科医生发起,到现在依然是全球最顶级的肿瘤学会。
从1997年到现在,CSCO始终坚持以“创新、团结、协作,一切为了患者”为目标。25年来,CSCO从婴儿成长为少年,但是离壮年、成年还很远。ASCO已经有将近80年的历史,美国血液学协会有50多年的历史,而CSCO仅有25年的历史,所以我们应该向国际学习。没有国际交流,没有现在的肿瘤治疗。去年我代表CSCO第一个出国,到美国纽约参加WHO会议和美国血液学会议,当时WHO副总干事长美国苏珊教授就拥抱我说,“欢迎你回到国际的怀抱”。我想没有国际交流,就没有现在肿瘤生存期的延长,也就不可能实现很多肿瘤的临床治愈。ASCO主席讲得非常好,他说科学尤其是医学没有国界,一切为了患者,说出了我们医生的心声。
中国的血液病历史只有不到百年,中国的肿瘤历史只有不到60年,正是在老一代老中青的接力下,才有了肿瘤的发展。尤其是CSCO成立以来,这25年来发展得非常快,我们要非常感谢孙燕院士、吴孟超院士、王振义院士、储大同教授、廖美琳教授、管忠震教授,感谢秦叔逵教授、吴一龙教授和我们的创建,要感谢第二代和第三代的中青年学者,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继承老一辈遗志,才能使CSCO和ASCO相媲美,才能使CSCO走进国际。
最近的7个大会,包括ASCO、欧洲血液学协会年会(EHA)、恶性淋巴瘤(ICML)国际会议等,以及乳腺癌和肺癌会议,周彩存教授兼任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主席,吴一龙教授兼任世界肺癌大会(WCLC)主席,而我和朱军教授又兼任了国际淋巴瘤联盟委员和中国委员。鉴于这些出色成绩,以及占据整个国际大会8%~30%的论文量,可以说中国已经冲到了世界,但是我们仍有许多不足,比如创新药物、转化医学。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也要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前进。在此也祝福CSCO 25岁生日快乐,祝愿CSCO早日进入国际一流学会!
02
《肿瘤瞭望》:在美丽的哈尔滨,BOC/BOA会议即将完美落幕,从您的角度,您觉得这次会议上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马军教授:本次会议最大亮点是,既往几届BOC/BOA会议都是在发达城市召开,包括深圳、广州、上海、杭州、南京、北京,而这一次来到东北。因为大家知道东北的经济近10年来极度下滑,人口也在减少,经济萎缩,但是正如省委书记、省长所言,如果能把顶级的学会搬到这里来,我们就能吸引人才。作为一名在哈尔滨工作了53年的医生,我呼吁大家共同来帮助东北,使东北渡过难关,让哈尔滨这个冰城、原先的小莫斯科变成一个更好的世界中心,也预祝我的第二家乡能发展得更好,希望全国人民来支持东北,让东北真正崛起重回50年代、60年代、70年代中国的主力军。
03
《肿瘤瞭望》:本次会议上,您见证了《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研究进展2022》的重磅发布,那么请问该册子中有哪些亮点可以跟我们分享?
马军教授:《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研究进展2022》手册亮点非常多。一方面,结合中国实际做了非常多的创新药预测;另一方面,我国的临床试验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虽然中国First-in-class的创新药物较少,往往是以Me-too和Me-better药物为主。但是我想我们迎来了创新药的一个春天,只是距离秋天收获还有10、20年的时间,我们要耐得住寂寞脚踏实地做科研、脚踏实地为患者服务、脚踏实地创新,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成为一个创新大国。而这次会议使我们更加明确了目标、创新和一切为了患者。
马军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监事会监事长
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白血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淋巴瘤
专科建设项目专家组组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护理学组名誉顾问
1979年赴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部留学,一直致力于血液系统的良恶性疾病的诊疗,特别以治疗白血病和淋巴瘤享誉业内。1982年在国内首先建立体外多能造血祖细胞培养体系,填补国内空白。自1983年至今应用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序贯疗法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200余例,10年无病生存率85%,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40余部,获国家、省、市科技奖二十项。承担国家863重大科研项目8项,省、市级科研课题2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