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CO中国之声丨李俊杰教授:CBCSG010再赴ASCO,生物标志物探索性数据公布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3/6/8 14:06:58  浏览量:5092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2016年由邵志敏教授牵头开展的多中心前瞻性临床试验CBCSG010于ASCO学术会议中公布初步结果,随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俊杰教授在2019年SABCS会议中报道了其主要研究终点并发表于JCO杂志。今年,CBCSG010再次奔赴ASCO(摘要号:528),公布其biomarker探索性数据,肿瘤瞭望特邀李俊杰教授对相关数据进行介绍。

编者按:2016年由邵志敏教授牵头开展的多中心前瞻性临床试验CBCSG010于ASCO学术会议中公布初步结果,随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俊杰教授在2019年SABCS会议中报道了其主要研究终点并发表于JCO杂志。今年,CBCSG010再次奔赴ASCO(摘要号:528),公布其biomarker探索性数据,肿瘤瞭望特邀李俊杰教授对相关数据进行介绍。
 
研究简介
 
研究背景:TNBC具有异质性。我们之前的研究将TNBC分为4种mRNA亚型,为TNBC的异质性和潜在的治疗方案提供了更多的见解。之后,我们开展了一项基于亚型和基因组生物标志物指导的Ⅰb/Ⅱ期伞形试验(FUTURE,NCT03805399),证明了基于亚型的靶向治疗对难治性转移性TNBC的临床益处。在本研究中,我们进一步评估了CBCSG010试验(NCT01642771)中分子分型对早期TNBC的预后和预测价值。CBCSG010是一项前瞻性、随机、3期试验,证实在基于蒽环类-紫杉类辅助化疗基础上加用卡培他滨显著改善了TNBC的生存。
 
 
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肿瘤组织和病理切片。对石蜡包埋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进行TNBC IHC亚型染色。采用RNA测序分析TNBC微环境的内在的分子特征。
 
 
研究结果:585例患者被纳入CBCSG010研究,450例患者有病理切片,其中207例患者成功获得染色切片。选择PD-L1、CD8和sTILs作为TNBC免疫富集表型。PD-L1阳性肿瘤细胞比例评分(TPS)≥20%、CD8阳性细胞≥10%、sTILs阳性≥10%的患者5年DFS较好。在免疫富集的TNBC中,卡培他滨组和对照组的DFS率分别为96.4%和73.7%。转录组数据用于描绘免疫微环境全景,结果表明“免疫热”(免疫细胞或免疫基因富集)患者更有可能从卡培他滨治疗中获益。
 
 
研究结论:TNBC亚型与DFS显著相关,免疫富集型获得最好治疗结局,"免疫热"型患者更有可能从卡培他滨辅助治疗中获益。在TNBC辅助治疗中加入免疫治疗的临床试验可能基于分子特征。
 
研究者说
 
当前早期三阴性乳腺癌的研究热点在于如何精准有效的在化疗基础上融入免疫治疗。免疫治疗的升阶梯已经在新辅助治疗中获得成功,然而在“无瘤状态”的辅助治疗中是否免疫强化治疗同样有效目前还未知。当前对于术后高危三阴患者,辅助卡培他滨的强化治疗已经成为标准,因此辅助强化是免疫治疗还是卡培他滨抑或是两者的联合治疗,存在着争议。如果能在整体人群中探索出卡培他滨获益的人群,并评估其对免疫治疗的敏感性,从而精准筛选出卡培他滨联合免疫治疗获益的潜在人群,将对临床实践的诊疗提供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
 
本次对参与CBCSG010的患者回顾性收集生物样本,结合“三阴乳腺癌复旦四分型”,发现“免疫阳性”患者(PDL1+、CD8+、tils≥10%)从卡培他滨升阶梯治疗中显著更为获益,因此有必要在辅助治疗阶段筛选出免疫热肿瘤患者给与卡培他滨联合免疫的强化治疗。
 
李俊杰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导。
现担任乳腺外科行政副主任,浦东病区主任,科室教学秘书。200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至美国麻省总院癌症中心进行乳腺癌临床专科进修学习,专注于乳腺癌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参与并设计多项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试验,在JCO等权威杂志发表SCI论文近20篇。主持国自然面上项目一项。
现担任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青年专家、中华医学会乳腺肿瘤学组青年专家、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及秘书、中国抗癌协会国际医疗交流委员会常委、北京癌症防治学会乳腺青委副主任委员、中华乳腺病杂志中青年编委等职务。

版面编辑:张靖璇  责任编辑:卢宇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TNBC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