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研究>正文

向阳教授:从组织学到分子图谱,子宫内膜癌分型的变迁之路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5/5/14 14:52:10  浏览量:317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5月9~10日,“2025北京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第十三届学术会议暨第十届北大医学妇科肿瘤大会”在北京圆满举行。会议现场,《肿瘤瞭望》荣幸邀请北京协和医院向阳教授深度剖析子宫内膜癌分型变迁的临床价值与挑战,揭示未来个体化治疗的破局方向。

编者按:在妇科肿瘤领域,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正逐年攀升,年轻化趋势更为临床敲响警钟。传统病理分型曾为诊疗奠基,却难解患者预后差异的谜题。随着分子分型方法的提出,多种分子亚型不仅揭示了肿瘤的生物学本质,更开启了精准治疗的新纪元。
 
5月9~10日,“2025北京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第十三届学术会议暨第十届北大医学妇科肿瘤大会”在北京圆满举行。会议现场,《肿瘤瞭望》荣幸邀请北京协和医院向阳教授深度剖析子宫内膜癌分型变迁的临床价值与挑战,揭示未来个体化治疗的破局方向。
 
向阳教授
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妇科肿瘤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批协和学者特聘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第九届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国际滋养细胞肿瘤学会执行委员及第18届执行主席
亚洲妇科肿瘤学会常务理事
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候任主委
国家卫健委“一带一路”医学人才培养联盟内镜(妇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分会会长
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子宫肿瘤专业委员副主任委员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分会(CSCCP)常委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妇科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前任主任委员
北京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副会长
主要致力于妇科肿瘤的临床及基础研究
 
肿瘤瞭望:子宫内膜癌的分型系统经历了多次重要的变迁,从传统的组织学分型到现在的分子分型。能否请您简要回顾一下这些变迁的主要历程?

向阳教授:子宫内膜癌作为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持续上升趋势。2022年我国新发子宫内膜癌患者已接近8万例,且发病年龄呈现显著年轻化态势。在诊疗发展历程中,子宫内膜癌的分型系统经历了从组织病理学到分子生物学的重大变革。
 
1983年,Bokhman根据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将子宫内膜癌分为Ⅰ型(即激素依赖型)和Ⅱ型(即非激素依赖型),尽管以现代标准看较为简单,但其核心分类理念至今仍影响着子宫内膜癌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
 
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依据肿瘤细胞的形态特点结合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将子宫内膜癌分为子宫内膜样癌、黏液性癌、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癌肉瘤、神经内分泌肿瘤、混合性细胞腺癌及未分化癌共8种病理类型。这两种传统分型在临床应用广泛,但对于指导个体化精准治疗的作用有限,需要其他技术和分型方法进行补充。
 
2013年,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研究首次提出分子分型,将子宫内膜癌分为4个分子亚型:POLE超突变型、微卫星不稳定性高突变(MSI-H)型、低拷贝型和高拷贝型。TCGA分子分型弥补了传统分型的不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其分型过程较为繁琐,费用较高。随后,国际上的研究团队对TCGA分型进行临床适用性改良,提出TransPORTEC分型方法,将子宫内膜癌分为4个分子亚型:POLE超突变型、MMR-d型、p53突变型、无特异性分子改变(NSMP)型。
 
近年来,分子分型在临床应用中逐渐被推广,对于预测预后和指导治疗均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2020年,TCGA分子分型检测首次被纳入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同年,第5版WHO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中纳入了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2023年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新分期系统更是将分子特征纳入分期标准。
 
总的来说,分子分型的应用无疑为子宫内膜癌的精准治疗、分层处理和个体化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肿瘤瞭望:您认为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在临床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和局限有哪些?

向阳教授:在临床推广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过程中,我们面临着检测技术可及性和标准化应用的双重挑战。目前基于多组学的检测方法由于操作复杂、成本高昂,难以在全国各级医院普及实施。为此,我们正在探索通过免疫组化结合一代测序等简化方案来实现POLE等关键分子标志物的检测,但这些替代方法仍需更多临床数据验证其可靠性。同时,必须持续优化检测流程以降低费用,使更多患者能够受益。
 
值得注意的是,临床医生对分子分型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同样至关重要,需要加强相关教育培训,提高对分子分型临床价值的认识。规范应用分子分型将有助于实现精准的风险分层和治疗决策,既能避免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又能为有保护生育需求的患者制定个体化方案,在药物选择和预后评估方面提供重要参考。
 
肿瘤瞭望:您对子宫内膜癌分型的未来发展趋势有何展望?特别是在新的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多组学技术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方面,您认为未来分型系统将如何进一步优化?

向阳教授:分子分型的提出具有重大的意义,在解释患者临床疗效差异、精准预测患者预后及指导患者的精准治疗等方面均展现出潜力,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目前使用的分子分型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以NSMP亚型为例,这类无特殊分子特征的患者约占50%,但其预后存在明显异质性,目前的分子分型尚不能完全区分。
 
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未来需要在现有分子分型基础上进行以下优化:
 
结合免疫分型:多项研究表明,子宫内膜癌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特征与预后等因素密切相关,免疫特征可以作为子宫内膜癌分型的新基础。通过检测免疫检查点分子(如B7-H3、VISTA等)的表达情况,可对NSMP患者进行更精细的预后分层;
 
整合多基因检测:部分研究团队已尝试通过多基因表达谱建立评分系统,以改善NSMP患者的预后评估;
 
应用AI技术:人工智能辅助的病理图像分析有望揭示不同分子亚型的深层特征,实现更精准的分层。
 
总之,子宫内膜癌的分型方式在不断改进,从传统的临床分型及病理分型逐渐进展到分子分型及免疫分型。不同角度的分型对子宫内膜癌的异质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为患者的精确诊断和个体化治疗的制定提供了新的策略。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子宫内膜癌

分享到: 更多

相关幻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