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快讯>正文

继往开来,西部共赢:第四届诺华“GIST西部论坛”学术精彩回顾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17/9/4 15:50:10  浏览量:23757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自2014年诺华发起创立的“胃肠间质瘤(GIST)西部论坛”以来,经过几年的发展,“西部论坛”逐渐成为GIST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对西部地区GIST的规范化诊治、研究探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17年8月26日,第四届“GIST西部论坛”在美丽的新疆乌鲁木齐扬帆起航。本届论坛由26日“西部GIST研究数据分享会”和27日“西部GIST主题大会”两部分组成,分别由西京医院张洪伟教授、华西医院张波教授,天津市肿瘤医院梁寒教授以及新疆肿瘤医院王海江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会间全国GIST领域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了GIST在病理诊断、外科治疗、药物治疗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常见问题,同时见证并分享了西部各GIST协作组的研究成果。
 
在26日的会议上,来自四川、陕西、重庆、新疆、广西、云南和甘肃的GIST协作组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和中心数据,分别在GIST术前治疗、手术术式、危险度分级等方面展开了探索,体现了西部地区研究者的创新活力。值得注意的是,西部各中心均借此次大会披露了各自GIST数据库的统计数据,总计达4190例。这一数据的收集和数据库的建立为西部GIST治疗的治疗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波教授(左)、张洪伟教授(右)
 
 
王海江教授(左)、梁寒教授(右)
 
8月27日的会议内容聚焦学术进展和疑难病例讨论。首位讲者是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的薛玲教授,她生动形象地分析了GIST病理诊断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从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分析和基因检测三个层面,理顺了GIST病理诊断思路和标本处理规范。对于术后复发危险度评估,适用于原发性、单发可完全切除GIST,肿瘤大小要综合病理测量、影像学测量(更客观)及术中测量值,总体来说核分裂象比肿瘤大小更重要。
 
薛玲教授
 
GIST基因检测主要有两大目的,一是明确诊断,包括疑难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二是指导治疗,包括疗效和预后预测。研究发现,在药物和剂量选择方面,伊马替尼400mg/d时,对KIT外显子11突变患者更有效;伊马替尼800mg/d时,可以使KIT外显子9突变患者有更长的无复发生存期;PDGFRA 外显子18 D842V对伊马替尼耐受,而D846Y、N848K、Y849K和HDSN845-848P等位点突变对伊马替尼敏感。
 
马志强教授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是全世界最重要的肿瘤领域盛会,北京协和医院马志强教授首先回顾了伊马替尼作为GIST辅助治疗的经典临床研究ACOSOG Z9000、Z9001、EORTC 62024以及SSG XVIII,随后分享了2017年ASCO上最新的GIST研究热点和进展。
 
其中备受关注的PERSIST-5试验是关于中/高危原发性GIST患者伊马替尼持续辅助治疗5年的研究,该研究入组患者复发风险高,包括原发性GIST(任何部位)≥2cm且核分裂数≥5/50HPF,非胃原发GIST≥5cm。随访显示,患者5年RFS率和OS率分别达到90%和95%,表明长期使用伊马替尼可有效预防敏感性突变患者在治疗期间复发。PERSIST-5研究是首个伊马替尼辅助治疗5年的临床研究,虽然还不能完全改变临床实践,但显示出5年治疗的潜在优势。辅助治疗3年vs. 5年的SSG XXII研究正在进行中,期待最终结果能给我们更多的答案。
 
马志强教授还介绍了协和医院进行GIST辅助治疗回顾性研究,基于高度复发风险各组之间比较发现,停药组多数为停药复发,原量维持组多为耐药复发。虽样本量有限,但已经初步展示出停药→减量→原量,复发原因中“耐药比例递增、停药比例递减”的复发规律。对于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后的维持治疗,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证实何种维持方式更有效,基于协和医院的临床实践和研究,减量或原量维持治疗可能减少复发风险,延长无病生存期。
 
王海江教授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海江教授以“中危GIST术后辅助治疗中国共识的探讨”为主题,分析了这类患者辅助治疗的临床价值,通过解读国内外研究数据,总结了2017中国专家共识中辅助治疗时限的探讨。
 
根据修订的NIH共识标准,中位GIST定义包含两部分,其一是胃部:2.1~5 cm且分裂象6~10或5.1~10 cm且分裂象≤5;其二是任何部位:<2cm且分裂象6~10。中危原发GIST完整切除后仍存在复发风险,这类患者术后辅助治疗能够改善预后,且NCCN指南、ESMO指南和中国专家共识均推荐将伊马替尼作为GIST辅助治疗用药。从循证医学证据来看,多个临床研究均显示,接受辅助伊马替尼治疗的患者较未接受辅助治疗者明显获益。
 
在Z9001研究中,对于原发性GIST≥3cm肿瘤切除术后患者,伊马替尼辅助治疗1年降低复发风险65%。在EORCT 62024研究中,期中分析显示,伊马替尼辅助治疗2年显著提高总人群无复发生存期(RFS)。国内的一些临床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中高危患者辅助治疗时间≥3年也有进一步改善RFS的趋势,且安全性良好。
 
既然辅助伊马替尼治疗对GIST患者如此重要,就要探讨维持治疗的时间问题。在2013版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中,推荐中危患者辅助治疗1年。但随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的出现,新版ESMO和NCCN指南已将伊马替尼治疗三年作为标准。
 
2017年中国共识的更新后认为,中危患者术后需给予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初始计量400mg/d安全有效。非胃(主要包括小肠与直肠)来源中危GIST,辅助治疗时间延长至3年;胃来源中危GIST辅助治疗时间维持1年原状。
 
陈建思教授
 
精准医学时代,更强调基于患者个体的基因变化指导临床用药。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建思教授对基因热背后的晚期GIST治疗现状进行了分析。GIST起源与演化的根基在于基因突变,涉及到细胞功能、免疫表型、遗传异质性和内外微环境等方面。
 
GIST是首个明确基因突变作为发病机制的肿瘤,伊马替尼的诞生开启癌症靶向精准治疗时代。具体来说,致病主要由c-KIT或PDGFRA基因驱动。相关分子流行病学分析显示,中国GIST患者基因突变频率和类型与美国患者无明显差异,KIT exon11是最常见的突变位点。多个临床研究表明,不同基因突变类型晚期GIST患者均从伊马替尼治疗中获益。因此,中外三大指南一致推荐伊马替尼是用于复发转移及不可切除GIST的一线治疗,而舒尼替尼仅用于伊马替尼进展或不能耐受的晚期GIST二线治疗。
 
邱海波教授
 
除伊马替尼外,GIST领域现无其他高效治疗方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邱海波教授分享了2017年ASCO上的一些前沿研究成果,比如一种以KIT/PDGFRα突变为靶点的潜在GIST治疗高效化合物BLU-285。Ⅰ期临床研究发现,BLU-285药代动力学支持每日给药和广泛突变覆盖,每日一次给药剂量为400mg的MTD时,患者耐受性良好,而每日300~400mg 的暴露量可有效治疗原发性和继发性KIT/PDGFRα突变患者。BLU-285有重要的抗肿瘤活性,包括以每日300~400mg的给药方式治疗既往接受充分治疗、KIT突变GIST患者的影像学缓解和无进展生存期(PFS)延长。基于这些令人鼓舞的数据,BLU-285三线治疗GIST的Ⅲ期随机研究正在计划当中。
 
还有一项精准医学相关研究,探索GIST中常规二代测序(NGS)的临床价值。NGS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基因测序手段,同时也伴随着很多争议,比如花费较高、错误解读、过度解读、以及受到肿瘤异质性及肿瘤进化影响等。但GIST基因突变谱相对单一,通过NGS检测基因类对指导GIST临床治疗过程中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开展。
 
此外,邱海波教授特别介绍了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团队在ASCO上报道的伊马替尼药物动力学与药物基因组学研究,通过液相质谱和高通量基因组学检测手段,探究GIST患者服用伊马替尼不良反应(主要是骨髓移植和皮疹)的药代动力和分子预测指标,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最后的疑难病例名医大会诊环节,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沈坤堂教授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军教授主持。来自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雷程,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李斌;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华,以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周世骥四位医生分享了病情曲折多变的GIST患者治疗经过,现场专家就病例及其体现出的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广泛的交流、在实战层面进一步增强了GIST规范化治疗理念。
 
张军教授(左)、沈坤堂教授(右)
 
近年来GIST的诊断治疗不断突破,国内GIST的诊治越来越规范,病人的生存时间越来越长、生活质量越来越高,这都离不开西部医生的不懈努力。在为期两天的第四届“GIST西部论坛”上,专家们分享合作经验成果、交流科研心得体会,为西部地区GIST诊治发展献言献策、为未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西部论坛也将一直秉承“服务西部地区医生和患者”的创办理念,为医生提供学术交流的专业平台,继续推动西部GIST诊治的不断发展,让我们明年再见!
 

版面编辑:洪山  责任编辑:马翔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诺华西部论坛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