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研究>正文

EGFR第20外显子插入突变的治疗策略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3/11/27 11:45:06  浏览量:4274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EGFR第20外显子插入突变为第三常见的EGFR突变亚型,由于特殊的分子结构,该药目前对已经获得批准的靶向治疗药物均耐药。随着药物研发进步,目前已经有几款不同的治疗药物获批上市。近期,双特异性抗体——Amivantamab联合化疗在这部分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数据集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有望为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前言:EGFR第20外显子插入突变为第三常见的EGFR突变亚型,由于特殊的分子结构,该药目前对已经获得批准的靶向治疗药物均耐药。随着药物研发进步,目前已经有几款不同的治疗药物获批上市。近期,双特异性抗体——Amivantamab联合化疗在这部分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数据集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有望为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研究背景:EGFR第20外显子插入突变约占EGFR突变谱的12%,该突变对现有的TKI类药物耐药。对于这部分患者,一线标准治疗是含铂双药治疗,免疫治疗能否给这部分患者带来获益存在争议,ORR为23%-29%,中位PFS为3.4-6.9个月,尽管携带经典驱动基因突变的患者接受三代靶向治疗后,中位OS已经达到38.6个月,但携带20外显子插入突变的患者中位OS仅为16.2-24.3个月,5年OS率仅为8%左右。Amivantamab是一款针对EGFR和MET的双特异性抗体,在I期临床研究中,Amivantamab单药治疗EGFR第20外显子插入突变患者的ORR为40%,中位DOR为11.1个月,中为PFS为8.3个月,中位OS为22.8个月。基于该数据,Amivantamab获批了后线治疗20外显子插入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适应症。既往一项小样本研究显示,Amivantamab联合化疗安全谱与各自药物的安全谱相似,5例初治的患者,4例出现客观响应,基于前期观察数据,本研究旨在探索针对晚期且携带20外显子插入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标准含铂双药治疗基础上进一步联合Amivantamab的疗效及安全性。

研究方法:这是一项全球、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纳入年龄大于等于18周岁且携带EGFR第20外显子插入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如果患者接受一代、二代或三代药物治疗,但缺乏客观响应,允许入组。无症状脑转移患者同样允许入组。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4周期含铂双药治疗(卡铂,AUC=5,培美曲塞500mg/m2),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合Amivantamab(1400mg,体重小于80kg或1750mg,体重大于等于80公斤,前4周每周给药一次,第一天给予350mg,剩余剂量在第二天给药,第七周开始改为每三周给药一次,同时剂量改为1750mg或2100mg)。化疗组患者进展后允许交叉接受Amivantamab治疗。研究基于PS评分、脑转移状态及既往是否接受TKI类药物治疗进行分层。主要研究终点为独立评审委员会评估的PFS。
 
研究结果:从2020年12月至2022年11月,共计542例患者接受筛查,308例患者随机,联合Amivantamab治疗和单纯化疗组分别入组153例和155例患者。两组患者基线特点均衡可比,分别有92%和8%的患者基于组织及外周血检测结果入组。中位随访时间14.9个月,中位治疗持续时间分别为9.7个月和6.7个月。数据分析时,两组分别有46%和15%的患者仍然接受研究药物治疗。66%的化疗组患者交叉及接受Amivantamab治疗。
 
最终,独立审评委员会评估的两组中位PFS分别为11.4个月和6.7个月,HR=0.40,P<0.001,18个月PFS率分别为31%和3%,ORR分别为73%和47%,OR=1.5,P<0.01,中位瘤体缩小程度分别为53%和34%,中位DOR分别为9.7个月和4.4个月,中位响应出现时间分别为6.7周和11.4周。
 
两组中位PFS
 
两组中位OS分别为未达到和24.4个月,18个月的OS率分别为74%和68%,24个月OS率分别为72%和54%。
 
两组中位OS
 
Amivantamab组发生率超过15%的不良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下降59%,甲沟炎56%,皮疹54%;在单纯化疗组,分别为贫血55%,中性粒细胞下降45%,恶心42%。两组全因3度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5%和54%,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7%和31%,并导致5%和3%的患者出现死亡事件。在联合治疗组,分别有69%、48%和24%的患者因不良反应导致治疗中断、剂量降低或永久性给药终止,而在化疗组,这一比例分别为36%、23%和10%。
 
两组安全性数据
 
研究结论:对于携带EGFR第20外显子插入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基础上进一步联合Amivantamab有更好的疗效。
 
插入突变,曙光初现
 
EGFFR第20外显子插入突变是仅次于19del及21L858R突变的存在,目前已经发现了有近百种不同的插入类型。由于插入突变导致的受体空间结构改变,存在很强的位阻效应,现有药物无法结合,因此,治疗一直是临床的“老大难”问题。近几年,临床上出现了几款针对这一突变的有前景的治疗药物。目前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三种:双特异性抗体、特异性靶向治疗药物及第三代EGFR-TKI加量。
 
双特异性抗体:代表性药物即本文提及的Amivantamab。该药可通过结合胞外段区域,促进受体-抗体复合物的降解从而发挥治疗作用,I期临床研究中,Amivantamab后线治疗ORR为40%,中位响应持续时间为11.1个月,中位PFS为8.3个月,中位OS为22.8个月,治疗相关3度及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从而为一线的联合治疗奠定了基础。
 
Amivantamab后线治疗的瀑布图
 
三代药物加量:2020年ASCO年会上,摘要号为9513的研究探索了奥希替尼这款三代EGFR-TKI加量治疗EGFR第20外显子插入突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发现,21例患者,ORR为25%,中位PFS为9.7个月,中位DOR为5.7个月。显示了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此外,在今年世界肺癌大会上,伏美替尼加量治疗20外显子插入突变的Ib期临床研究(FAVOUR研究)对外公布数据。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基于伏美替尼给药剂量及患者既往治疗线数分为三个队列。队列一为初治、给予240mg,口服,每日一次的治疗;队列2为经治患者,给予240mg,口服,每日一次的治疗;队列3为经治患者,给予160mg,口服,每日一次的治疗。最终,三组分别入组30例、28例和28例患者,基线分别有17%、29%和39%的患者有脑转移,ORR分别为78.6%、46.2%和38.5%,中位DOR分别为15.2个月、13.1个月和9.7个月,DCR分别为100%、92.3%和84.6%。治疗相关3度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29%和18%。
 
伏美替尼加量治疗EGFR第20外显子插入突变患者的疗效
 
特异性TKI类药物:如TAK-788、舒沃替尼等。TAK-788的I期临床研究发表于Cancer Discovery杂志。基于I期剂量爬坡数据,后续推荐的给药剂量为160mg,ORR为43%,中位响应持续时间为13.9个月,DCR为86%,中位PFS为7.3个月。而在后续一项三部分、开放标签、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中,独立评审委员会评估的ORR为28%,DCR为78%,中位PFS为7.3个月,中位OS为24个月,获得FDA的获批,但遗憾的是,一线确认性临床研究为阴性结果,因此,TAK-788有可能面临退市的风险。
 
TAK-788的DOR及OS
 
舒沃替尼:舒沃替尼后线治疗携带EGFR第20外显子插入突变的临床研究数据于今年ASCO年会对外公布。在这项单臂临床研究中,研究者纳入既往接受过1~3线治疗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给予300mg,口服,每日一次的舒沃替尼治疗,主要研究终点为独立审评委员会评估的ORR。最终,研究共纳入97例患者,32%的患者基线有脑转移,既往中位治疗线数为两线,所有患者均接受过化疗,接受过EGFR-TKI、免疫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患者占比分别为26.8%,35.1%和59.8%。全组患者ORR为60.8%,不同插入位置的患者均观察到客观响应,基线有脑转移和没有脑转移的患者,ORR分别为48.4%和66.7%,最常见3度及以上不良反应及发生率分别为:血液磷酸肌酸激酶升高17.3%,其次为腹泻7.7%,贫血5.8%,皮疹1.0%,脂肪酶升高1.9%和食欲下降1.9%。
 
舒沃替尼治疗EGFR第20外显子插入突变的患者的瀑布图
 
小结
 
目前,随着Amivantamab、舒沃替尼、三代药物加量等治疗策略和临床研究数据的出现,已经初步解决了患者无药可用的尴尬局面,但这部分患者的整体预后与EGFR经典突变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如何进一步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是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此外,作为一款全新的治疗药物,Amivantamab的耐药机制如何,值得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DOI:10.1056/NEJMoa2306441

 

版面编辑:张靖璇  责任编辑:无医学编辑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EGFR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