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H 2022丨宋玉琴教授:外周血ctDNA清除程度可作为预测DLBCL患者一线治疗后临床疗效及远期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标志物

作者:  杨小珊(Xiaoshan  Yang)   日期:2022/12/22 15:01:50  浏览量:8300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2022年12月10~13日,第64届美国血液学年会(ASH)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隆重召开,作为全球血液领域中规模最大和内容最为全面的血液学顶级学术盛会,本届ASH一如既往地吸引了众多专家及学者的关注。

编者按:2022年12月10~13日,第64届美国血液学年会(ASH)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隆重召开,作为全球血液领域中规模最大和内容最为全面的血液学顶级学术盛会,本届ASH一如既往地吸引了众多专家及学者的关注。在本次ASH大会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宋玉琴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abstract 1532)探索了外周血循环肿瘤DNA(ctDNA)清除率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一线治疗后疗效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值得深入关注与学习,为此《肿瘤瞭望》特整理该研究内容,供读者参考。
 


背景
 
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作为液体活检的一种,具有非侵入性和能克服肿瘤异质性的特点,已被证实在多种实体肿瘤中具有辅助诊断、评估预后、监测疾病复发等重要的临床价值。既往已有研究表明,ctDNA可作为淋巴瘤重要的肿瘤标志物之一,本研究通旨在过动态监测外周血ctDNA含量变化,分析外周血ctDNA清除率在预测DLBCL患者一线治疗后近期疗效及远期预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研究方法
 
本共纳入了37例新诊断并接受一线标准方案治疗的DLBCL患者,收集治疗前肿瘤组织样本17例及外周血样品31例,接受治疗2个周期后的外周血样本37例。研究者分别提取肿瘤组织样本中gDNA和外周血样本中游离cfDNA,并采用Onco-Lymscan平台对上述样本进行靶向捕获测序,评估与淋巴瘤密切相关的188个基因的突变状态在治疗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研究结果
 
37例患者治疗前基线样本(肿瘤组织或者血浆cfDNA)均检测出至少1个肿瘤体细胞突变。通过对于这些基线突变在接受治疗2个周期后血浆样本中的动态变化状况,评估早期治疗后患者外周血ctDNA的清除状态。研究结果发现:
 
①12个患者在接受治疗2个周期后cfDNA能够至少鉴定出1个基线突变(ctDNA persistence),另外25个患者表现为ctDNA的快速清除(ctDNA clearance);进一步分组分析结果提示,治疗2个周期时血浆ctDNA清除状况与患者年龄、B症状、乳酸脱氢酶水平、分期以及IPI评分无明显相关性。
 
②而治疗2个周期后外周血ctDNA清除程度较高的患者对一线治疗表现出更高的完全缓解率(62.5%vs.23.1%,P=0.038;Fisher exact test;图A)
 
③更为重要的是,相比治疗2个周期后外周血ctDNA持续存在的患者,ctDNA达到完全清除的患者表现出更长的无进展生存期(中位PFS未达到vs.5.45个月;HR 2.919;P=0039,图B)和总体生存期(中位OS 43.6 vs.25.87个月;HR 2.758;P=0.0393,图C)。这些结果说明在治疗早期获得ctDNA清除的患者可能获得更好的临床获益。
 

研究结论
 
本研究结果初步提示治疗早期的血浆ctDNA清除程度可有效地作为DLBCL患者接受一线标准方案治疗后预测近期疗效及远期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将ctDNA动态分析整合到DLBCL患者的临床治疗管理中可能有助于识别高风险患者,并推动DLBCL患者个体化及精准治疗的发展。
 
宋玉琴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科副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淋巴瘤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北京抗癌协会淋巴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专家组顾问及秘书长
中国人体健康促进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肿瘤学会淋巴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曾在北京大学医学部进行博士后基础研究工作、在美国进修淋巴瘤临床诊治
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课题5项,科技部重大专项子课题、省级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基金及北京市自然基金课题等多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主译学术专著3部。

版面编辑:张靖璇  责任编辑:卢宇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