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H2019中国之声︱周剑锋教授团队:全人源BCMA CAR-T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19/12/11 21:15:14  浏览量:15717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者按:第61届美国血液学年会于2019年12月7~10日在美国城市奥兰多举行。今年的ASH大会上免疫治疗仍然是大会的热点论题之一,当地时间12月9日上午,在“Myeloma: Therapy, excluding Transplantation: Novelty in CAR T in Relapsed/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Hematology Disease Topics & Pathways:CRS, Biological, multiple myeloma, Diseases, neurotoxicity, Therapies, Adverse Events, CAR-Ts, Plasma Cell Disorders, Lymphoid Malignancies”专场上,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一项评价输注人源性抗BCMA CAR-T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备受瞩目。《肿瘤瞭望》记者现场采访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周剑锋教授,第一时间就该研究的设计和主要结论以及未来对于临床的影响和读者分享。

周剑锋教授团队在ASH现场进行口头报告

 
周剑锋教授:今天上午(当地时间9日上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血液科的同事再在ASH大会上,介绍了我们自主研发的全人源新型靶向BCMA的CAR-T治疗复发难治的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
 
研究背景
 
既往研究表明,接受BCMA靶向CAR-T细胞治疗的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患者可获得较好的缓解,但复发率较高。CAR-T细胞输注后的持久性可能是反应持续时间的一个决定因素。此外,一旦病情再次恶化,CAR-T细胞的再灌注是无效的。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开发了一种新的以BCMA为靶点的CAR-T(CT103A)并进行临床研究。
 
实验设计
 
该研究是一项单中心单臂试验,共入选了18例复发难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既往治疗≥3种,包括硼替佐米和来那度胺),其中40%患者经过了自体干细胞移植。所有入组患者患者都经过了严格的剂量爬坡试验,我们将18例患者分成了三组,分别为1、3、6×106/kg剂量组。
 
研究结果
 
该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接受BCMA的CAR-T治疗总体客观缓解率为100%,VGPR以上达88%,CR/sCR达70%,整体的反应率很好。安全性CRS三级以上 20%,未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毒性。最低剂量组1×106/kg疗效也很理想,同3、6×106/kg两组相近,即有效性达到100%,CR/sCR达65%,CRS毒性反应明显减轻,≤2级CRS占88%,未出现中枢神经毒性。未来的扩展试验是理想剂量选择。
 
研究特点
 
该试验有几项显著的特点:入组了4例既往接受鼠源BCMA CAR-T治疗后复发的患者采用全人源BCMA CAR-T治疗均有效,可以看出不仅仅限于一线治疗对于其他非人源复发患者也能提供很好的解决方案。此外我们从动力学分布来看,全人源BCMA CAR-T有显著优越性,观察最长的患者在430天BCMA CAR-T仍有高水平拷贝数。总体来看18例患者中有17例患者可以评估疗效,其中仅有3例出现复发,一例是在1年,2例在半年,回顾病史都是髓外病变的患者。总体反应和持续时间都很好,目前还没有出现中位的PFS,一年PFS为80% 以上。试验中观察到缓解超过1年的6例患者,只有1例复发,其余5例患者采用NGS分析患者MRD-≤10-6,这些患者将会持续长期的缓解状态。
 
全人源BCMA CAR-T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具有其显著特点,还有一些假说如再治疗,这次ASH大会上大家广泛关注的问题就是再治疗,大家顾虑治疗后产生的抗体,而这点人源性的CAR-T就有明显的优势,此外观察到某些病人会实现持续缓解等等。未来我们还需考量如何选择再输注的剂量,可以进一步提升中位PFS。从目前3-4线治疗来看,全人源BCMA CAR-T治疗的中位PFS同其他研究比还有优势,当然尚待长期的观察,一些假说我们也有待进一步证实。
 
专家简介
 
周剑锋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医院血液科主任。1989年开始从事临床工作,在同济医院任内科医生,在血液病学领域接受了良好的专业训练,并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医学中心分子遗传学系进修学习三年,在血液病尤其是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分子诊断和临床治疗方面受到良好的理论和临床实践的锻炼,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解决血液系统疑难重症方面具有较多的经验和治疗体会。主要学术任职: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同济医院肿瘤生物医学中心副主任、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生物药品审评专家、国家留学回国人员基金审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审评专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专家组成员。武汉市血液学会委员目前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子项目项目负责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63”项目第二负责人,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负责人。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共5项。获中国专利3项、美国发明专利申请2项。

版面编辑:洪山  责任编辑:卢宇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周剑锋教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