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N专栏]肖志坚教授:骨髓增殖性肿瘤诊疗进展

作者:  肖志坚   日期:2016/1/8 17:23:32  浏览量:32706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肖志坚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病医院

  《肿瘤瞭望》:请您介绍一下我国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的发病情况,以及目前患者和临床医生对MPN的诊疗认识程度如何?

 

  肖教授:目前,国际上包括我国在内还没有明确的有关MPN的流行病学资料,其具体的发病率尚未明确。既往MPN并未受到重视,2005年之前,仅国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研究组做了几个有关MPN的临床试验。直到2005年JAK2/V617F这一重要的致病基因突变被发现,MPN才真正在国际上受到了重视。因此,从基础到临床真正对这类疾病的认识也仅仅只有10年的时间。

 

  虽然近4~5年间MPN在我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仍处于临床普及阶段,加强对MPN的认识是目前临床医生的首要任务。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很多患者的信息来源不仅限于临床医生,但是网络碎片化的信息可能使患者对疾病的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因此当前我们的另外一项任务就是要规范信息来源渠道,使患者真正了解此类疾病。

 

  《肿瘤瞭望》:MPN诊断国际通用的标准是什么?在我国的诊断现状如何?

 

  肖教授:目前国际最通用的MPN诊断标准最早是2001年发布的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MPN诊断标准。在2005年发现了JAK2/V617F发现后,WHO于2008年对该诊断标准进行了重要更新。近年来,二代测序的普及推动着临床病理诊断的不断进步,疾病诊断已逐渐过渡到半分子诊断水平。在 2015年12月5~8日召开的第57届美国血液协会(ASH)年会上,有几项涉及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及原发性血小板增多(ET)等大系列测序研究结果数据也均在会议中进行了交流展示。

 

  总之,MPN诊断标准已从既往的临床病理诊断过渡到了现今的半分子诊断标准的时代,相信2016年即将推出的MPN新诊断标准将会纳入最新的分子病理诊断标准。当然,各国的诊断标准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英国的诊断标准与WHO有所区别,但相信必将逐步与WHO诊断标准进行同步。

 

  我国主要应用的是WHO标准,但在确定及统一诊断标准方面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目前,我国拥有血液病理检测手段的医院较少。即便存在血液病理机构,有经验的病理科医生也存在严重不足的问题,所以将国际通用的诊断标准进行应用仍然存在障碍。随着第三方检验机构的不断出现推广,或许可以逐步弥补之前很多地方医院血液病理科室缺如的不足,也有利于规范化检验标准。举例来讲,嗜银染色是一项有助于骨髓纤维化分级诊断的重要检测手段,当前很多病理科没把嗜银染色作为检测常规,即便进行此项染色,有些单位也没有采用国际共识分级标准。因此,只有按照国际通用的欧洲标准进行规范化,才有可能找到与国际接轨对话的基础。再有,目前很多单位无法进行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的监测,而此项检测结果是当前PV规范化的诊断标准之一,尽管当前很多单位开展了此项检测,但仍然存在检测方法标化的问题。此外,作为从病理诊断到分子诊断过渡的重要标志之一,JAK2、MPL和CALR基因突变的检测已成为MPN诊断的必要项目,但是很多医疗单位仍然不能开展此类检查,部分开展了此项检查的单位也无法将此项检测标准化。综上所述,临床医生应当建立起这样的概念,诸如血清EPO水平、骨髓病理嗜银染色、基本的基因突变检测,是协助MPN诊断分型的最基础检查。

 

  《肿瘤瞭望》:目前我国MPN患者的治疗目标是什么?主要治疗手段有哪些?是否能满足临床的需求?

 

  肖教授:治疗目标总体来说分成两部分讨论,对于PV及ET患者,主要治疗目标是为了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次预防或延迟血栓和骨髓纤维化等不良预后的出现,从而实现真正改善患者的总体生存及生活质量;对于PMF的患者,由于此病预后较差,我们的治疗目标除了控制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另外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干预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当前国内主要的药物,诸如羟基脲干扰素,目的仅是控制骨髓血细胞增殖,但是这些药物最大的缺陷是不能真正改善患者本身疾病相关的症状,如低烧、骨痛及精力无法集中等,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当前的治疗手段是远远无法满足临床需求的。

 

  《肿瘤瞭望》:请您介绍一下JAK2通路抑制剂在MPN治疗的应用,以及相关的研究进展。

 

  肖教授:目前上市的JAK2抑制剂仅有芦可替尼(Ruxolitinib),该药的临床应用主要基于目前国际上关于此药的大系列临床试验,其中两项大型的临床实验COMFORT-I以及COMFORT-II的研究数据每年更新一次。在今年的ASH年会上,关于芦可替尼的最新临床研究进展包括以下几点:

 

  ①芦可替尼治疗MF患者,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疾病相关的体质性症状,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改善程度与服用药物的时间呈正相关;

 

  ②芦可替尼缩脾的效果呈现时间依赖性,即与患者接受药物治疗的时间呈正相关;

 

  ③约20%~30%的患者使用芦可替尼后可发生骨髓纤维化逆转,约20%的患者接受芦可替尼治疗后出现携带JAK2突变基因的肿瘤负荷减低。

 

  综上所述,现有的临床数据表明,芦可替尼的主要优势在于逆转骨髓纤维化,显著改善疾病相关的症状,延长患者的总体生存,因而芦可替尼具有传统药物无法比拟的疗效。此外,芦可替尼在PV中两个临床试验RESPONSE-I和RESPONSE-II结果也表明,芦可替尼的主要优势是可改善患者的症状负荷。在一项面对中国大陆、台湾和日本等亚太地区的临床试验中,中国大陆入组63例患者,获得的结果与以上两个国际性临床试验的结果一致,表明芦可替尼缩小肿大脾脏、改善患者体质性症状的优势是传统药物无法比拟的。

 

  《肿瘤瞭望》:为了提高我国血液肿瘤患者对临床有效药物的可及性,您期待制药公司在这方面采取哪些相应的举措?

 

  肖教授:由于芦可替尼的疗效和安全性不断得到临床试验数据的确认,使得很多中国患者对该药物的上市充满期待。然而,芦可替尼的价格相对于大部分中国家庭来说还是非常昂贵的,按照目前香港上市的芦可替尼的价格来算,每位患者接受此药治疗的月平均花费是4.5万元,每年花费50余万元。这也对该药的临床应用产生了一定阻碍。因此,希望我们的医疗保障机构以及制药公司本着人道主义以及发挥该药社会效应的双重目的,相应调整国内上市价格,为更多的MPN患者提供援助项目,从而减轻患者经济以及心理负担,使更多的患者从该药中获益,使该药获得更全面的临床以及社会效应。

 

  专家简介:

  肖志坚,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副所院长,国家教委内科(血液病)重点学科MDS诊疗中心主任,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攻研究方向为髓系肿瘤,特别是骨髓增殖性肿瘤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诊治新策略,“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版面编辑:张楠  责任编辑:付丽云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骨髓增殖性肿瘤MPN

分享到: 更多